浚县人民医院专家定期赴乡镇卫生院为贫困群众做检查
为打造“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医疗服务格局,让百姓不出家门、通过网络就能享受县级医疗服务,2019年7月以来,浚县人民医院主导运用微信群等新媒体工具,以村级村民覆盖大群、乡级管理调度群、县级专科专病群及急救群为载体,以预防保健、疾病治疗、重症急救为主要功能,整合全县4657名医护人员及其他相关医疗资源,构建起覆盖全县438个村(社区)、16万户、70多万人的医疗网络体系。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浚县人民医院综合运用健康服务体系覆盖广、传播快、响应迅速的特点,做好“线上”和“线下”两篇文章,“线上”开展舆情辟谣、线上问诊、健康知识宣教、防控知识宣传,“线下”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就医绿色通道,持续做好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保疫情防控不松劲、健康扶贫不松懈。
不用出门不用愁,线上抗疫显身手
2020年1月28日,白寺东许庄村村民在浚县人民医院健康服务群中询问:“朋友从广州回来途径武汉特别害怕应该怎么办?”当时值班的浚县人民医院健康管理部主任张新芬立即询问村民是否有症状。村民回复没有发烧也没有咳嗽。张新芬立即在健康服务群中告知“不要害怕,勤洗手,家里多通风,不要出门,多喝水,勤换衣服,有问题及时在群里咨询。”随后将预防保健知识发送到群里,让村民学习。这看似寻常的一次问诊不但给村民自己和其朋友吃了一颗“定心丸”,更让群里其他村民安了心,解除了大家的恐慌和抵触。
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浚县人民医院健康服务体系大显身手,凸显出了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的时代作用。医院通过健康服务平台,对全县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知识的规范培训。利用微信群,做好信息数据的迅速收集,全面排查武汉返乡人员,登记基本信息、返乡时间,密切监测体温情况。各行政村通过微信群将每天从武汉返乡的人员及时进行上报,落实人盯人制度,即每位武汉返乡人员都有一名医务人员监管,严密监测体温情况,进行居家14天的自行隔离。县医院医生通过微信群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个人防护注意事项、出现不适症状时的就医流程、居家消毒方法等指导,发现体温异常的,通过微信群第一时间上报,有效提高了异常监测的及时报告率和工作效率。
其他村民也通过健康服务体系在家中就能在线咨询疫情防护知识,接受县级医疗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极大地防止因线下就诊人员相互密切接触引起交叉感染的出现。据统计,疫情期间,浚县人民医院利用健康服务网,进行线上防控知识宣教3018次、健康教育咨询4037次,开展线上坐诊336人次,服务基层群众7786人次,保障基层百姓疫情期间看病求医正常运行。
线上线下齐发力,健康扶贫添动能
浚县人口多,卫生资源分布不均,一些贫困人口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健康行为养成缓慢,未病不防、慢病不医、小病拖大、久病不治现象依然存在,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健康扶贫难啃的“硬骨头”。为了解决农村困难患者就医不便,“小病挺、大病等、慢性病顶一顶”的困境,浚县人民医院以健康服务体系为抓手,线上线下发力,靶向精准施策,推进健康扶贫。
线上,由浚县人民医院牵头整合乡镇医院的同类科室医务人员,建立五大中心微信群,与县乡管理群实现实时联系和业务对接。同时,由各科室主任牵头,整合县域医疗机构同类科室医生,组建了52个专科专病群。同时实行医生分包村制度,让科主任及医师下沉到村里的健康管理急救群,覆盖到全县每个村(社区),实现与群众、村医的直接交流,更便于为群众提供健康服务。确立专家值班表,定期在群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和线上坐诊,及时解决贫困群众看病就医需求。
线下,浚县人民医院利用专业优势,组织院内党员成立精准扶贫专家团队,在当地乡镇卫生院和村医的积极配合及摸底调查的基础上,走村串户,送医上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及疾病筛查工作。院内,浚县人民医院通过开通建档立卡患者就诊绿色通道、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制度、设置爱心病房等措施,确保贫困患者得到及时、安全、规范、有效的治疗。
各村的健康管理急救群成为服务贫困群众的重要平台,贫困群众的健康问题发到群里以后,村医能解决的,立即开展诊治;村医不能解决的,通过微信群将患者症状等信息联系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解决,不能解决的会第一时间通过管理员群联系县医院的医生专家以及急诊科;五大中心微信群和52个专科专病群的县医院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及时提出治疗方案,并开辟就医绿色通道,确保得到有效施治,形成了“小病有效治、大病分级治、急危重症快速治”的看病格局。
图:陈荣荣文:庞现超
SourcePh" >